管子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人的作用,他认为治理国家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不仅需要会管理的人,也需要“术有专攻”的人才,他认为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并且认为教育是一件很有艺术性的事情。《管子·小匡》中这样记载:桓公与管仲合作之初,向管仲问政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也就是如何管理百姓。管子对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民分业”理论,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地第一次提出了按职业分工进行职业教育,并阐述了职业教育的终身性、经济性和可行性和重要性。
管子所处的春秋初期,正是中国古代从奴隶时代向封建时代过渡的历史时期,管子以超前的眼光,打破以往传统,提出了对全体国民进行“四民分业”职业划分,将“四民”全部纳入教育范围,并以父辈传子辈的方式进行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让四民都能够“旦昔从事于此”,四民专注于某一个行业,“以教其子弟”在专注的同时对其子弟进行教育,其子弟们“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从小接受职业教育,不容易被外界所影响,也更容易成为专业人才。因此,管子总结说:跟着父亲和兄长学习,就像是儿童学语一样,儿童不用刻意学习,大人不用刻意去教,都可以学会。这也是管子大胆进行四民分业职业改革的基础。
“四民分业”是管仲的重要为政举措,也是中国职业史上里程碑式的意义,“四民分业”的实施包含了两个内容,一是根据“四民”各自不同的职业特点,以行政的力量,进行聚居,创设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二是根据“四民”各自不同的职业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训练。管仲提出“四民分业”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较科学、理性地进行职业分类。
(二)墨子及墨家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
墨子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他不仅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的工匠大师。墨家主张要培养的人才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兼士。其中思维论辩的要求是通过兼士的“上说下教”向社会推行其“兼爱”主张;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就是要让兼士们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具备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墨家学校也十分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在生产、军事科技、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实践。自然科学教育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心理学等学科。实用职业技术主要包括战争攻防装备制造、生产装备制造等。注重创造,既要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又要在教学上创新;注重实践和效率。尤其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实践,在艰苦的实践中注重意志的锤炼。墨家教育思想的实践,不仅培养了当时一大批能工巧匠和技术人才,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他们提出的科技技能专业教育,也是对西周前后原始生活技能教育和“六艺”教育的继承,是中国职业教育的第一次系统表述,这使墨家的教育实践和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独特而宝贵的遗产。
(三)颜之推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
自汉代以来,儒家致仕成为士大夫普遍的人生追求。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族融合、多元文化成为社会现实的基础。魏晋时期的教育思想家傅琰首先提出了九品人才。颜之推继承了傅玄的人才观,突破了孔孟提出的“君子”、“圣人”的传统模式。他提出教育不应该培养清谈家也不能培养章句博士,而应该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他认为治理国家需要多方面人才,主要包括“一、朝廷之臣; 二、文史之臣; 三、军旅之臣; 四、使命之臣; 五、兴造之臣”。从政治家到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均受专才教育,个人专精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