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持政策连续性
脱贫指的是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脱贫,这个标准距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旧有较大差距,因此,脱贫政策一定要有连续性,要避免贫困人口在政策扶持下实现脱贫后由于政策后继乏力而迅速返贫。我们的脱贫不能仅仅追求数字上的减少,更要压缩贫困反弹的空间。农村建档立卡户的贫困原因上多样的,我们结合实际制定脱贫策略并帮助其实现收入增高后,更应该着力提升其抗风险能力。许多案例显示,扶贫人员下到基层通过灵活运用政策、结合其自身劳动力的技能特点能够很快帮助建档立卡户找到就业、创业路子,但实现创收所需要的发现市场、灵活生产的眼光和能力往往是“贫困人口”所不具备的,因此就容易出现“扶着脱贫,撒手返贫”的尴尬局面。现实是扶贫人员不可能永远陪伴他们,而他们又无法灵活的实现对政策的理解和运用,实际上这恰恰体现了政策连续性的作用。这里的连续性不仅仅指时间上的持续,也指政策的前后环节衔接的体系化。一套完整合理的扶贫政策体系经过一线扶贫人员的宣传、实践,是比较容易发挥效果的,但政策在制定、执行、反馈的衔接不畅和缺失往往会使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扶贫政策方面,要敢于“大包大揽”,要使政策整整的贯穿到整个扶贫工作的前前后后。
贫困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其解决也必然不能一蹴而就,党中央提出的“脱贫攻坚战”不是一场短暂的战役,而是与“贫困”斗争的持久拉锯战。各级党政机关、扶贫一线人员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不仅要“扶真贫”,还要“真扶贫”,只有立下愚公移山志,坚持久久为功,才能保障脱贫政策的连续性,才有可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坚守红线意识
贫困多发的乡村多属于欠发达地区,与城市的发展在规模、质量上有不小的差距。很多地方在脱贫工作中鼓励乡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借鉴城市的发展经验,并会适当给予乡村一些优惠政策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环境改善等方面。这种做法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地方打着扶贫的名义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形式主义严重,为了验收做足了样子工程,但实际上对民生的改善意义不大。还有一些地方以“因地制宜”为口号,盲目开发山区林区,发展旅游,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没有严格的对市场进行评估,不异于杀鸡取卵。还有一些干部和扶贫人员,在工作中动起了歪心思,借助政策为亲友谋福利,损公肥私,侵害集体利益。这都告诉我们不仅要对政策做好“度”的衡量,更要有红线意识,不能为了脱贫就无所顾忌。